top of page
搜尋

10. 聖經翻譯與跨文化溝通: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宗教哲學互動

yanduhuiy

已更新:2020年8月8日

會議主題:「聖經翻譯與跨文化溝通: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宗教哲學互動」

主講人:姚蘊慧助理教授

1. 從比較哲學轉向跨文化哲學

  • 透過他者的框架(如薩伊德東方主義)來了解自己?

  • 建構悲情或自戀的新東方主義?

  • 我們應當正視我們與多元他者的對話關係(不是自我與他者的二元對立關係)

  • 相互承認、互為主體、相互豐富

  • 超越自我封限,心存多元他者,慷慨走出,格局開放,進行相互外推。

  • 語言的外推—透過適切的翻譯進行可普化(非普及化)

  • 實踐的外推—將文化脈絡中的哲學理念或價值或行為,抽出一入道另一文化脈絡中看是否可理解、可行。適應或無效。可普化或該對自己的局限進行反思與批判。

  • 本體的外推—宗教向度對話時特別重要。如果對話者本身沒有參與終極實在的體驗,宗教交談將流於膚淺,只能封閉的排他並堅持自己真理的唯一。

2. 中西互譯運動的開端 - 亞里斯多德著作的譯介與改寫

  • 亞里斯多德:首位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大哲

  • 耶穌會士選擇亞里斯多德的原因

  • 明末中譯的亞里斯多德作品

  • 近代中國哲學史不容忽視的大事

  • 利瑪竇等人引進西學的貢獻與檢討

3. 宗教對話失敗原因(外推困境)

  • 語言外推困境

三位一體的神要用詩經、易經中的上帝,還是天、天主、顛道、天尊,還是音譯為陡斯(Dues),最後用天主。卻又發現佛教也有神明叫天主但位階較低。。。

  • 實踐外推困境

無法說清楚天主的存在與偉大

實體宇宙觀與儒釋道不執著於實體觀格格不入(朱熹的理、老子的道、佛家的空、天,皆非實體)

  • 本體外推困境

耶穌會士無法理解中國佛道思想的無與空,佛道教徒也無法體會教室門深刻的宗教經驗,辯論多、批評多,缺乏對話,無法相互豐富。

參考書目:

沈清松,2014,『從利瑪竇到海德格』。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1. 聖經詮釋學-1 概論

會議主題一:「聖經詮釋學-1 概論」 主講人:周復初教授 1. 文化釋經學Hermeneutics 源於希臘文的一字,意思是「解釋」。傳統上它是指「解釋作者意思的原則或方法之科學」。釋經學是含括一切的名詞,而解經(exegesis)與「處境化」(contextualizat...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文章: Blog2_Post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0 by 語言、文化與聖經翻譯典籍研讀會.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