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主題: 「聖經翻譯與跨文化溝通: 處境化」
主講人: 陳小雯助理教授
1. 前言
• 處境化是種動力過程(dynamic Process),是一個文化團體,解釋某個宗教或文化準則
• 核心:超文化的溝通
• 宗教傳播:將自己的理論放進「市場」中
• 必須謹慎:若我們逐漸降低對聖經權威的看法,經文的優先性也會隨之削減
• 聖經真理:超越文化的特性,因而也就肯定聖經原則的不變性
• 「摻雜式處境化」:受群眾的宗教興趣與文化需要的影響
• 例如,解放神學主張,經濟壓迫和剝奪成為處境化過程的主導,因此,「罪」被定義為社
會不公,而「救恩」則變成窮人得解放
• 神啟示的話語是一切真理最後的仲裁者,處境化必須承認聖經的真理是不可動搖的
• 「聖經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標準」
• 福音派的處境化也要警覺,聖經啟示的內容固然不變,表達的形式卻會一直改變
• 將聖經概念翻譯成收受文化(receptor culture)相應的成語時,我們有多少自由?應當怎樣
進行?
• 釋經者經常必須將從前神啟示的真理處境化,以配合他們所處的新情況
2. 聖經的例子
• 最重要的問題是「相關性(relevance)」;宗教原則必須不斷調整,以適應文化所帶來的新
挑戰
• 兩約之間的問題:猶太教(漂流曠野時期)口傳妥拉vs.世界主義式的(希臘羅馬時期) 文化
• 例子:巴勒斯坦有些城鎮是希臘式的名字,甚至也有猶太人用希臘文的名字(參Mussies
1976:1040-64)。
• 這並不是猶太人將他們的宗教希臘化了
• 弗拉瑟(David Flusser)主張,猶太人對他們當中的異教徒相當容忍,但是對猶太人本身
的宗教忤逆,則反應強烈(1976:1065-1100)
• 文化和語言的層次受到許多影響,但猶太人仍然忠於他們的神,以及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
• 分散在各地的猶太團體應當更有「處境化」的情形,但是他們反倒更加保守,他們受外在
環境同化的,多半至在表面,是形式而非內容
• 阿波邦(S.Applebaum):分散之猶太人在軍事與商業方面,廣泛參與希臘式的社會
(1976:701-27),不過,分散各處的猶太教大體上強調它與外人隔離
• 撒弗萊(S.Safrai)說:希臘時期分散各地的猶太教,與希臘文化的關係很密切。他們不
單用希臘文,……甚至還有希臘文學出版,也相當接受其思維方式。
• 但埃及和希臘世界中的猶太人,大體而言仍然忠於妥拉,所有偏離猶太教精神與作法的團
體,都遭隔離。
• 雖然散居各地的猶太人是希臘文化與社會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認為自己的身分為僑居在外
的猶太人。(1976:184-85)
3. 當代的議題
• 處境化必須只在形式的層次,而不在內容的層次。
• 表層vs.深層結構相關
• 區分第一世紀福音表達的形式,以及構成福音資訊和其倫理應用的神學核心
• 聖經真理是絕對的,在超越文化的溝通中,也不能改變
• 宣教學「動力相當」(dynamic equivalence)的處境化的辯論-使福音與基督教神學在現
代世界各種文化中,都滿有義意、密切相關
• 處境化的方法:當代的情形為中心,而不是以古代的經文為力量的來源
• 克拉弗特( Charles Kraft)的《文化中的基督教》(Christianity in Culture,1979)稱聖
經為「神啟示的個案記錄簿」,而不是神學教科書
• 以主觀的溝通(神與人的互動)這一端為中心,而不是以客觀的命題教義那一端為中心
• 「翻譯」必須是以聽者為導向,不能建立在「形式相關」或字面的模式上-這類模式的基礎
是過時的語言理論
• 當代翻譯的目標必須為:收受文化能和原初讀者一樣,感受到相同的震撼力。
• 經文形式的改變,必須與來源和收受文化之差距成正比
參考書目:
Osborne, Grant R. (2006). The Hermeneutical Spiral: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2nd Ed: InterVarsity Press. 基督教釋經學手冊 (§Part III: Ch. 15 Contextualization處境化).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