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主題:「聖經詮釋學-4 歷史文化背景」
主講人: 劉遠城教授
1. 歷史--文化解經&歷史--批判研究的差異
文化解經: 將背景資料應用於一段經文,以增進對它意義的瞭解
批判研究: 用來判斷經文的真確性,或其中編輯所作的添加
2. 歷史層面--作者假定原初讀者和他都知道某些資訊
「證明」聖經記載的真確性,肯定聖經記載的可靠性是有價值的。
考古學主要的價值是陳述(提供背景資料),而非辯護(護教),使現代讀者能更瞭解聖經的經文或其中的事件是在怎樣的狀況下發展的。
地理:明白人群的動向和一個地方的地理,使我們對經文有許多新的亮光(迦南的征服之分析)
政治:在研究歷史記錄(如以色列史或耶穌生平)時,對於事件背後的政治發展若有瞭解,會大有説明(亞哈王的行政作風)
經濟:每個文化多少可以根據其社會經濟狀況來加以定義(所羅門或基督時期的商業情形)
軍事與戰爭:戰爭一詞,單在舊約就出現了三百餘次,而神拯救的意象(神是我們的「避難所」、「力量」或「現在的幫助」),很大部分是取自軍事隱喻
文化習俗:對希伯來人而言,教育是每個人的宗教義務,而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也成為宗教教育的管道。父母要給予子女宗教、道德,和職業的訓練;家庭是焦點。
宗教習俗:檢視禱告的習俗,便能看出這一點的價值,例如,禱告(tefillah)包括一系列的儀式性祝福,第一世紀末編篡成「十八種祝禱」(“Eighteen Benedictions”)。在儀式性禱文之後,個人便將自己的祈求帶到神面前。耶穌也這樣作(可一35早禱;可六46晚禱),但比一般人猶勝一籌,他經常「天未亮的時候」(可一35)就開始禱告,有時還整夜禱告(路六12)。
總結:當某個「資源」提供「資訊」給「受者」時,就會產生溝通。神是終極的資源,他透過聖經的作者(仲介資源),在他們當日的文化中說話。接受該資訊的人,會從自己文化的角度來加以解釋。因此,在現代文化結構中的受者,任務就是要重新建立聖經作者傳話時的整個架構,並將該資訊轉換到今日來。經文中所假定的文化層面,能使詮釋者發掘字句背後的資訊,就是當日的讀者能夠明瞭、但現代讀者卻看不出的
參考書單如下:
Osborne, Grant R. (2006). The Hermeneutical Spiral: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2nd Ed: InterVarsity Press. (Part I: Chapter 5: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Comments